您的位置  新兴能源  生物

马王堆挖出千年藕片汤,开盖瞬间消失不见,幸亏摄影人员手快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2-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导航地图路线语音提示

近日有关于导航地图路线语音提示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导航地图路线语音提示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导航地图路线语音提示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导航地图路线语音提示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导航地图路线语音提示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国湖南长沙市的马王堆乡,出土了三座汉墓,其保存之完整、文物之丰富,震惊了世人,也是20世纪全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马王堆墓中,出土了历经千年而没有腐烂的女尸,还有着记载详细丰富的帛书帛画、做工精美的漆器、工艺技术登峰造极的丝质衣物、更有无数西汉时期的粮食作物,填补我国研究西汉历史文化的多项空白。

在发掘西汉马王堆墓葬的过程中,曾出土过一碗藕片汤,在密封的古墓下保存了两千年而完好无损,但在出土开盖后,因为空气的氧化作用,藕片瞬间就消失不见了,连汤也变黑了。

还好在藕片汤出土时,有一位摄影人员眼疾手快,用照片记录下来了这珍贵的一幕,我们也得以通过音像资料,目睹这碗两千年前藕片汤的真容。

也因为这个教训,考古人员在之后的发掘中,小心翼翼,最终完整保存下马王堆墓葬中的绝大多数珍贵文物。

挖掘马王堆墓葬始末

1971年11月,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乡的一家医院,正响应国家的号召,组织工人们在挖掘防空洞,以防国际形势有变。

工人们从医院附近的土层上往下挖,前面都是湖南当地常见的红色土壤,但随着挖到三十米左右深的地下,土质变得有些不同,明显有人工加工过的痕迹,原本紧实的土层也变得十分松软。

如此之深的地下,怎么会有人为的痕迹呢,正在大家感到好奇之时,又有人在防空洞的挖掘现场叫喊起来。

原来是一位工人,在施工中把钢筋插到土层里,没想到从钢筋插出来的洞里突然冒出一股刺鼻的臭气,而当工人点着烟想休息一会儿时,点着的火苗遇到这股气体,竟然燃烧起来。

这下子,大家赶紧跑出已经挖了几十米深的防空洞,唯恐整个洞都烧起来,但里面冒出来的气体并不多,烧了一会儿就灭了。

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再挖下去,现场有些没有文化的工人就把洞里的火苗叫做鬼火,而马王堆挖防空洞还挖出鬼火的消息也一下子传开了,有见识的人立刻通知了湖南博物馆,让他们赶紧派人来看一下。

湖南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接到消息后,立刻意识到这是考古学界俗称的火洞子,封闭在古墓中的物质,历经多年后逐渐腐烂,会形成可以燃烧的气体,而这种气体通过小洞冒出来燃烧起来后,就会形成火洞子。

而有火洞子,就说明这个古墓还没有被发掘过,也没被盗墓贼破坏过,否则里面的气体早已泄露一空,马王堆的这个防空洞中,很有可能就隐藏着一座完好无缺的古代墓葬。

因此,考古工作人员们顾不上收拾东西,带着锄头和手电筒等简陋的工具,连夜赶往马王堆防空洞的现场。

来到现场后,工作人员没有马上发掘,而是仔细观察周边的地形和防空洞的走向,发现冒出可燃气体的防空洞是东西走向的,而与之交汇的,还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防空洞。

根据防空洞的深度和距离,以及对周边地形的勘测,湖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做出了专业的推测,这里埋葬着一个规模十分庞大的墓葬,而且里面应该不止一座墓。

这样规模而且保存完好的墓葬,在中国考古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考古人员们立刻让医院停止了挖掘防空洞,同时向国家文物局做了汇报,请示下一步的挖掘计划。

在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下,湖南博物馆组织了保护性的挖掘,当时物质匮乏,工作人员们东拼西凑,买了100多条扁担和锄头,就在寒风中开工了。

因为人力不足,考古工作人员和20多名工人们一起,都在挖掘现场上挖土挑担,干着一样的体力活,每天从早上八点干到下午五点,一整天都顾不上休息。

但这个墓葬的规模还是超出了原先的预计,随着挖掘的深入,考古人员们预计清理整个墓葬,需要挖掘一万多立方米的土方,而这样的工程量,凭着现有的人手不知要挖到何年何月。

为了解决人手的不足,湖南博物馆又另辟蹊径,联系了长沙本地的十余所大专院校,发动在校的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帮助马王堆墓葬的发掘。

到了第二年的二月,长沙进入了阴雨绵绵的雨季,更加大了挖掘的难度,为了尽快完工,工地上除非下大雨,普通的雨天都不停工。

雨季中挖掘,不但十分湿滑,而且还要冒着塌方的风险,但眼看就要出土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墓葬,大家的斗志都很昂扬,冒着雨水先把洞里的积水清除,再不分昼夜的往下挖。

到了4月上旬,墓葬周围的土层基本被清理干净了,考古人员发现了最后一层白膏泥,这是一种古代用来保护墓葬的泥土,密封性很好,而在白膏泥里面,则是一层烧烤过的木炭,用来防潮。

既有木炭又有白膏泥的保护,如此兴师动众的工程下,墓主人的身份也肯定十分高贵。

在墓室的底部,最终发掘出来一个长6.72米、宽4.88米、高2.8米的完整椁室,而最终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这就是西汉初年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的墓室。

而在马王堆整个墓葬群中,除了辛追夫人以外,还有她丈夫利苍以及利苍之子的两座墓室,这之中,最早被发掘出来的辛追墓室反而是入葬时间最晚的。

整个马王堆墓葬群,宏伟复杂,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丝织衣物、帛书、帛画、中草药和漆器等共3000多件,为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完整宝贵的文物资料。

这其中,辛追本人的尸体,经过两千多年,在出土时依然保存完好,也堪称考古学界的一个奇迹。

当时解开棺盖时,大家看到的是用层层丝织品包裹起来的尸体,而当缓缓揭开这些丝织品后,印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具老年女性的躯体。

历经千年,这句躯体的面目依然清晰可变,头上还留有头发,脸上的皮肤和眼睫毛、鼻毛都还残存着,甚至连脑后用簪子别着的假发,也还能分辨出来。

用手去触碰辛追尸体,还能感觉得到皮肤的弹性,这也是世界以人工墓葬完整保护下来的软体古尸中,历史年代最悠久的。

为了更好的研究这具古尸,1972年,国家还专门召集了全国各大医学院的专家教授,来到长沙共同拟订了解剖古尸的反感。

最终,在医学专家的解剖刀下,辛追古尸在不影响外在整体形象的情况下,尸体的脑组织和内脏等都被取出研究,而在她的胃里,还发现了138粒甜瓜子。

辛追的尸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当时一同出土的众多文物,大都也在考古学家们精心细致的发掘下,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但可惜的是,其中有一碗珍贵的藕片汤,没能逃过见光死的命运。

见光死的藕片汤

在考古学界,如何保存刚出土的文物,一直是一件令考古学家们头疼的大问题,在马王堆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中,也遭遇了同样的难题。

埋藏在古墓等历史遗迹中,有着大量能反映当时历史文化风俗的物品器具,这些文物出土后能解开历史朦胧的面纱,帮助我们更好的还原不同年代的历史真相,但这些珍贵的文物,也面临着刚刚出土就会毁灭的危险。

对文物来说,在古墓这样封闭稳定的环境中,往往能保存很长时间,但一旦重见天日,往往就会见光死,轻则黑化变样,重则直接分解成碎末,对人类来说不可获取的阳光和氧气,是文物保存的天敌。

深埋地底的古墓中,终年没有阳光,含氧量也很低,空气中都是惰性气体,这样的的环境反而利于保存文物,而一旦古墓被挖掘,文物从地底出土,周围的光照、氧气、湿度的变化,会让文物迅速腐蚀甚至碳化。

而在这之中,由无机物构成的文物,相对能保存的时间长一点,比如陶瓷、玉器等材质受到的影响就较小,出土对直接拿石头制成的文物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而如金属等虽然会受到腐蚀,但像黄金之类的贵金属也很稳定,很多千年之久的金器依然光辉灿烂。

有机物就要难保存得多了,比如丝绸、木料、纸张等,出土后更是十分脆弱,一旦环境有些轻微的变化,就会碳化变黑,甚至直接变成粉末,烟消云散。

至于陪葬的食物,更是最难保存的文物了,千年前饱满多汁的食材,连等到出土的那一天也很难,往往在古墓中就已腐烂变质。

马王堆作为我国考古历史上首屈一指的珍贵墓葬,就以文物的种类多样、数量繁多而著称,其中除了铜器等无机物外,更有无数丝绸织品等有机物,也加大了文物保护的难度。

而马王堆文物中,最罕见的是,还有着大批陪葬的粮食作物,其中更有在汉代烹饪好的熟食。

汉代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培育了多种农村农作物,汉代贵族的餐桌上,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食材。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有稻谷、粟、小麦、大麦、黍、高粱、大麻、大豆、赤豆等粮食作物,更有大量的蔬菜和水果,蔬菜类有芋、姜、笋、藕、菱角、冬葵子、芥菜子等,瓜果类有甜瓜、枣、梅、梨、柿、桔、橙、枇杷等等;

还出土了许多肉制品,代表了我们灿烂的农耕文明。

除了这些食品原材料外,还有一整套的漆案食器,向我们完整的还原了汉代时期的饮食文化。

漆器是汉代贵族饮食的主要器皿,做工精致又注重实用,马王堆出土的整套漆器,由盛放肉羹、蔬菜和水果的漆盘漆鼎,和放酒的的漆杯组成,更配有一双竹筷子,放置的跟两千年前准备就餐时一模一样。

而这套漆器里,沉甸甸的装有两千年前的食物,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其中一个漆鼎时,里面的东西让大家都大吃一惊。

只见这个漆鼎之中,竟是一碗清澈的藕片汤,汤中的藕片形状清晰可见,就如同刚做出来的一样。

就在考古人员为这碗保存了两千年而没有腐烂的藕片汤目眩神迷的时候,藕片因为接触到了空气中的氧气,马上融化消失了,没过几秒钟,连汤也变成黑色的了。

好在当时在场的摄影人员眼疾手快,在打开鼎盖的一刹那,咔擦一声按动了快门,为这碗藕片汤留下了珍贵的影响资料。

今天的我们,已经再也无缘亲眼见到两千年前的藕片汤这副奇景了,还好在留下来的相片上,我们还是能一睹它的真容,照片上,和今天没有任何差别的藕片仿佛诉说着千年往事。

在这碗珍贵的藕片汤见光死后,发掘马王堆文物的考古工作人员们也更加谨慎小心了,在随后出土的有机物文物保护中,费劲了心思让它们免遭藕片汤同样的命运。

在一批帛画中的保护中,考古人员们就用削薄的竹签,慢慢从帛画的底部插进去,轻轻将帛画提起来,然后用小棍卷上宣纸,塞入提起帛画背面的空间,将宣纸粘在帛画的底部。

这样,丝织的帛画就整副托在宣纸上,底下有了一层保护,再在上面用薄膜封装起来,就可以在不破坏质地纤维的情况运往博物馆保护起来。

马王堆还出土了一个用来放置衣物的竹制容器,这里面有着14件汉代衣服,绝大部分都相当完整,没有受到破坏。

但这个容器因为在地底浸泡了两千多年的地下水,含水量相当高,衣服都叠在一起浸在水里,直接把衣服摊开的话,很容易重蹈藕片汤见光死的覆辙。

为此,专家们也绞尽了脑汁,他们专门准备了了一个房间,在地上先铺了一个大木板,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干净的布,将竹容器中的衣物,整块放在布上阴干,等其中的水分慢慢挥发后,用柔和的纸张将衣服卷起来,再慢慢连同保护的纸张一起摊开。

因为整个摊开的过程,都是在密闭遮光的环境下进行的,没有在阳光下照晒过的汉代衣服留住了两千年前的色彩,上面的纹路和色泽都和新的一样。

为了保护这批衣服,还专门从故宫博物馆调拨了一批苏州丝绸,制作成垫在衣服下面的衬板,存放衣服的木盒也是根据每件衣服的尺寸量身定制的,用的是防虫的樟树板,盒子里还放着各种防腐防潮的药物。

展示时,衣服的盒子上,还会专门放上一个塑料薄膜的罩子,在不影响视线同时,也能保护好汉代的衣物。

至于墓中发现的大量帛书,则被装在充满氦气的塑料袋中,让它们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不会氧化碎裂,然后再运往北京的故宫博物馆,集中整理保存。

就这样,马王堆墓葬出土的绝大多数的文物,都在精心的发掘保护中,完整的保存下来,在博物馆中向我们展示着两千年前的西汉风化,也为历史学家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依据。

马王堆墓葬的历史时期,正值中华文明中“文景之治”盛世,也是中国封建历史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而马王堆的考古发掘下,也为我们展示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

学、军事、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孔甲丙)

参考文献:

《哪些文物容易“见光死”》,《科学大观园》,2021年10月

《从马王堆看西汉的物质文化》,《收藏家》,2011年11月

《揭秘马王堆汉墓挖掘始末》,《文汇报》,2014年10月24日

庄家杜均 http://www.cityruyi.com/lm-4/lm-2/27779.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导航地图路线语音提示
  • 编辑:王智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