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采煤

“煤黑子”变身“煤白领”畅想采煤不下井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6-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距离第一次受邀到神东集团参观已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不同的是,头两次来都是绿树成荫的7月,而如今已是寒蝉凄切的岁末了。

  第一次来神东煤矿时值炎炎夏日,我心里哼唱着陕北民歌《为你跑成罗圈腿》: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上,我来呀嘛看妹妹。但望着窗外,却不见“三十里的明沙”,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河水涓涓流淌……这哪里是晋陕蒙的黄土高坡,这哪里是陕北的“三十里的明沙”?这里分明是“绿色江南”啊!

  上个世纪的80年代,这里的生态还很脆弱,放眼望去满眼都是沙子,几乎没有一丝绿色。仅仅过了20多年,这片荒凉的土地就变了,是谁改变了这里的一切?“神东人”翘着大拇指说:“是神东煤田的开采改变一切。”挖煤采矿能把自然变绿变美了?神东的同志说,他们用“三圈”加“三期”的防治模式,造就神东的今天。

  所谓“三圈”防治模式,就是在矿区50公里范围内的风沙区和水土流失区建设草灌乔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从根本上遏制风沙危害与水土流失,形成“外围防护圈”;在矿井周边区,建设乔灌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常绿林,形成“周边常绿圈”;在矿井生产生活区进行园林化建设,营造优美和谐的生产生活,建成“中心美化圈”。

  所谓“三期”防治,就是煤田采前、采中、采后“三期”进行防治的措施。采前,先期进行大面积治理,使区域具有抗开采扰动的能力。采中,通过创新井下开采技术,对开采中已经出的地表裂缝、沉陷区段进行封堵,并进行一定的补种绿化植被,减少地面水土流失;采后,通过构建持续稳定的区域水保功能,种植沙棘等经济作物,实现水土资源永续利用。

  对于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与浪费难题,神东人是怎么破解的?他们在地下建成了32座库容总量近3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西湖容量的“地下水库”。这些水库犹如一座座地下“龙宫”,矿井水在“龙宫”内转移循环,自然净化,为民所用。

  神东采煤不见煤,让我这个山西人长了见识。我从小生长在大同市,在我的记忆中,无论行走在大同啥地方,都伴随着煤面粉尘。就连云冈石窟的佛像,都被煤尘染得黑乎乎。而如今行走在神东矿区,如果不是运煤火车的鸣笛,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一座年产原煤2亿吨,全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绿色覆盖着神东,采煤却见不到一丁点煤炭的影子。在这里,煤炭从井下开采,到升井地面,始终处于全封闭运输状态。在补连塔煤炭集装车站,每一列煤炭“龙列”出发前,工作人员都要操作设备在列车表面喷洒固化剂封住煤炭粉尘,防止列车运行中被风一刮煤面面随处飘,煤尘污染铁沿线。据悉,这项举措每年还可减少煤炭风损60万吨,等于一座小煤矿的产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2.5亿元。

  还记得30年前,我还是一名新闻院校实习生的时候,第一次到开滦煤矿采访。到煤矿不下矿井就算白来一趟,我与同学们要深入800米深的综合采煤区。下井前,我们换上了带条条的矿工服。说心里话,在脏兮兮的浴池一换上那套衣服,我的心就开始“砰砰”地敲边鼓。因为,我的家在大同市,我的两个哥哥就是矿工,我还有一个堂姐夫就死在一起煤矿冒顶事故中。穿戴上防护设备,我坐在一列拉煤的罐笼车上,就像运输煤炭似的向综采区进发。主巷道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还没进到矿井综采区,我们就都变成了“煤黑子”。矿井下,更让我心惊胆战的是,综采区那台不大的设备,一边切割煤层一边扬起粉尘,综采区空气、恶劣,不仅是在“玩命”,而且生产效率低下。一晃30多年过去了,但第一次惊心动魄的煤矿下井经历仍让我记忆犹新。但带队的负责人说,你来到“神东”的矿井下,我们将你的“三观”,改变你对煤炭行业的认识。

  我们首站参观的不是矿井,是地面“区域生产指挥中心”。煤矿负责人说,这里是整座矿井的“大脑”和“中枢”,维系着矿井和矿工的安全。步入宽敞明亮的指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硕大的视频系统,每一个画面清晰地再现着井下的煤炭生产情况,从开采到运输,从洗煤到装车……每一个生产过程时刻处于电子状态。

  更让我瞠目结舌的是,这么大的一个系统就几名工作人员在操作指挥:平均日调度产量28万吨左右,最远控制距离达到30公里。主运输62条,变电所78个,主要供排水泵房27个,综采工作面15个,连采工作面11个,监测数据点位15万余个,视频120多个。调度指挥系统的运用使整个矿区取消了综、连采13个区队29个固定岗位和主运系统21部胶带机27个岗位,减少井下作业人员200余人,节省人工成本3500余万元,直接工效提高8吨/工以上,实现了减人提效,保障了矿井生产安全。

  看完这些现代化装备,我的脑海里一下子就闪现出以下字眼:这就是“互联网+”,这就是“大数据”,这就是未来智能煤矿的精髓所在。来之前,同事说,神东的矿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矿工。仅仅看到这一幕,我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我们这次参观的是大柳塔煤矿,与传统的煤矿不同,在这里下矿井不用坐拉煤的“小火车”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舒适的小轿车。从井口到综合采煤作业区,需要走十几公里的道,用时不到半个小时。跟穿越隧道没什么区别,就像行驶在高速公上。

  汽车到达综合采煤区了,双脚放下的那一刻算是真正的“接地气”了。整个巷道贯通着煤层,轰鸣的传送设备快速地运送着煤炭。但是放眼几千米的巷道,只见煤炭滚滚而来,却见不到几个工人,仿佛一下子进入到了一个机器人王国,自己成了外星人,眼前的一切震撼着每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煤炭行业所谓“落后”的认识。在这个综合采煤区,浓缩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在这里,你不会有“死亡和”的恐惧;在这里,你的探秘之是幸福而兴奋的。

  而我最期待的还是综合采煤作业区。在巷道的一处拐角处,忽然一个300米长,7米高的庞然大物赫然耸立在眼前,近百根巨大的柱子顶住煤层,两个直径接近4米的轮子上下不停地切割着煤炭,一个来回就达5000余吨。事实上,“神东”通过从井下到地面储煤仓、选煤厂、装车站的全封闭长距离胶带运输,实现了原煤、商品煤不落地,切实做到了清洁生产。

  而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操作这些价值上亿元设备的工部分是学士、硕士甚至是博士,他们是知识型的新一代煤矿工人。他们说,这里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设备,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才能操作上手。

  众所周知,煤矿井下工人工作差、系数大,而“神东”却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引进了煤矿生产作业,将世界上系数高、恶劣的井产变成了世界上安全系数最高的生产作业,甚至将井位转移到地面,实现了从“煤黑子”到“煤白领”的完美转变,让“带血的煤炭”不再出现。

  从大柳塔煤矿出来,我的心情和这天空一样是敞亮的。第二天,我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专门拜访了神东集团公司负责生产管理的副总经理王海军,1975年出生于圣地延安,是中国矿业大学的博士生。与他一席谈,让我受益良多。

  王海军谈到,虽然全球去碳化是大势所趋,但作为以煤为主要能源的中国,仍需要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神东的智能化飞跃离不开我国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用王海军的话说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高度应用的产物。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神东更是将这一作为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不断研发新的开采技术,努力还煤炭开采地区一片绿水青山。最近研发的世界首创水支架技术,就很好地替代了之前使用的乳化液支架,将对地下水的污染有效降到最低。此外,王海军还提到了一个很吸引人的概念叫“煤炭硅谷”,在神东的未来规划中,希望将已经开采过的这一地区打造成制造全球先进采矿装备的聚集地,从而在实现生态良好适宜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通过装备制造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创出装备制造+采矿+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新模式。目前,神东集团的机制造公司已投入运营,目前生产的一条6公里,累计已生产300余公里。

  关于未来矿区的发展构想,王海军说,今后的煤矿发展趋势,是无人飞机、无人汽车以及VR技术将全面代替人工作业,实现井下无人指日可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