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能源经济

系统能源管理集成经济学动态期刊官网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系统能源管理集成经济学动态期刊官网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能源相当于每个城市的血液,它驱动着城市的运转。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对能源的依赖越强,无论是照明、交通、餐饮 、供暖 、降温 、自动化管理等系统运作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持。

  1.太阳能。包括直接来自太阳的能量(如太阳光热辐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的能量(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可燃矿物及薪材等生物质能、水能和风能等)。2.地球本身的能量。一种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地热能,如地下热水、地下蒸汽、干热岩体;另一种是地壳内铀、钍等核燃料所蕴藏的原子核能。

  在年末将至之际,小编从《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2)》中,全面整理了煤炭、石油行业发展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该《报告》是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连续第七年研究制作。本文整理的内容若有疏漏与不足之处,望广大读者指正经济学动态期刊官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原煤产量41.3亿吨,同比增长5.7%,原煤生产增速加快。2021年,全国批复核增产能煤矿200处,核增煤炭产能3亿吨/年左右,其中,中央企业核增产能9400万吨/年左右。国务院国资委的信息显示,2021年中央企业煤炭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大关,创下历史新高系统能源管理集成系统能源管理集成。

  与此同时,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升,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体。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500处以内,12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煤矿产量占比85%左右,其中,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72处、产能11.24亿吨/年,在建千万吨级煤矿24处左右、设计产能3亿吨/年左右,30万吨/年及以下小型煤矿产能占比下降至2%左右。

  煤炭生产中心加快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好的地区集中。2021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40.7亿吨,同比增长4.7%,创历史新高。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安徽等6个省(区)原煤产量超亿吨,产量合计约占全国的85%,河南和山东退出亿吨煤炭产量省份。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煤炭消费量增长4.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过去十年,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了12.5个百分点,尽管该比例持续走低但仍占据半壁江山。

  从主要耗煤行业分析,2021年全国煤电发电量同比增长8.6%,成为拉动煤炭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钢铁行业、建材行业主要产品产量由年初的高增长逐步回落至负增长,煤炭需求出现下滑;化工行业原料用煤需求保持增长。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需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比重将稳步下降。

  我国持续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有效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煤耗十年下降超过50%。

  在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面,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持续推进。截至2021年底,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2.5克标准煤/千瓦时系统能源管理集成,比2012年下降了6.9%。持续加强工业各领域节能降耗,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广节能工艺技术设备和电能替代。

  现代煤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煤制油、煤(甲醇)制烯烃、煤制气、煤(合成气)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年、1672万吨/年、61.25亿立方米/年、675万吨/年。

  我国散煤综合治理和煤炭减量替代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已完成超2700万户的散煤治理,替代散煤6000多万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实现PM2.5浓度分别下降41%、32%,重污染天气分别减少66%、58%,这其中散煤治理的贡献约占三分之一。2021年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清洁取暖改造,北方地区完成散煤治理约420万户。

  近年来,推进煤炭智能化开采、提升煤机装备制造水平,成为不少煤企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的主攻方向。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至98.95%,比2012年提高约17个百分点,全国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813个,其中,采煤面477个,掘进面336个。已有29种煤矿机器人在370余处矿井现场应用。

  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也助力煤矿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大型煤企原煤生产人员效率由2012年的6.437吨/工提升至2021年8.786吨/工;全国煤矿平均百万吨死亡率由2012年的0.374降至2021年的0.044。

  2021年9月以来,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屡创历史新高。为确保煤炭安全稳定供应和冬季供暖,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做好电力和煤炭等供应,并强调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煤电油气运保障机制作用,有效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改革措施,保证电力和煤炭等供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核增和投产优质产能、适度增加煤炭进口、提升存煤水平、补签煤炭中长期合同、推动将发电供热企业中长期合同占年度用煤量的比重提高到100%、加强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等措施全力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并及时开展煤炭价格调控、煤炭企业生产成本调查和价格督导,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整治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等扰乱市场行为,依《价格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促进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2021年11月8日系统能源管理集成,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对相关银行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随后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会议指出,此次设立的2000亿元专项再,按照聚焦重点、更可操作的要求和市场化原则,专项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工业清洁燃烧和清洁供热、民用清洁采暖、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同时会议要求,统筹研究合理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适当税收优惠、加强政府专项债资金支持、加快折旧等措施,加大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

  当前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际能源价格持续高位波动,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的设立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富煤的资源禀赋特点,进一步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支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1年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起草的《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2022年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发布。价格方面,《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基准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不变,实行月度定价。5500大卡动力煤调整区间在550~850元之间,其中下水煤长协基准价为700元/吨。我国自2016年开始推进煤炭中长期合同工作,执行“基准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2017-2021年5500大卡动力煤基准价一直为535元/吨。此次上调至700元/吨,上调幅度达31%。

  浮动价则采用4个价格指数的均值确定综合价格,每月月末计算一次,综合价格相比基准价每升降1元/吨,下月中长期合同价格同向上下浮动0.5元/吨。这也就意味着中长期价格涨跌幅都将比市场波动更平缓。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扩大了2022年的煤炭长协签订范围。供应方面,要求原则上覆盖所有核定产能30万吨/年及以上的煤矿企业,且煤炭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数量达到自有资源量的80%以上;用户方面,要求发电供热企业除进口煤以外的用煤100%签订长协。

  2021年,《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下称《指南》)和《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出台,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法规政策依据。《指南》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煤矿智能化建设现状、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应用实际确定的技术指导性文件,提出了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原则、目标、技术架构和建设内容,为智能化煤矿建设提供技术路径与方向指引系统能源管理集成。《指南》提出,重点突破智能化煤矿综合管控平台、智能综采(放)、智能快速掘进、智能主辅运输经济学动态期刊官网、智能安全监控、智能选煤厂、智能机器人等系列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智能化煤矿设计、建设、评价、验收等系列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建成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

  《办法》提出,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验收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井工煤矿应按照建设条件分类后进行评价,配套建设的选煤厂应与煤矿一同验收、分别评级经济学动态期刊官网。随着煤矿智能化技术进步、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建设标准逐步完善,不同类别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应按照新的标准迭代升级。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对实现煤矿减人增安提效、促进能源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政策牵引下我国煤矿智能化技术发展很快,初步实现了不同水平的以“记忆截割为主、人工干预为辅”“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巡视”为特征的智能化开采。

  2021年4月27日,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发文,出台新修订的《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下称《标准》)。

  超能力组织生产是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学动态期刊官网。《办法》指出,煤矿生产能力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确定的产量上限,是煤矿依法组织生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实施监管监察的依据。《办法》对核增生产能力作出严格限制,强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煤矿,不得核增生产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机械化改造等不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有关规定的;重大灾害治理措施不完备的;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或生产布局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此外,近两年内连续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或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负责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的部门应当组织中介机构评估矿井生产能力是否符合实际。

  与《办法》配套的《标准》对如何核定产能作出严格规定,指出核定煤矿生产能力应当逐项核定各主要生产系统(环节)的能力,取其中最低能力为煤矿综合生产能力。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煤层的生产矿井,原则上不再扩大生产能力。

  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约7.15亿吨、同比下降2.3%,这是多年以来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首次出现回落。2021年我国石油需求随疫情反复而持续震荡,二季度以来受2020年高基数影响原油进口量同比大幅回落,导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持续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9888.1万吨、同比增长2.1%,这是我国原油产量连续3年回升。其中页岩油实现经济规模生产,产量达240万吨。渤海油田原油产量达3013.2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原油增量约占全国原油增量的近50%。

  2021年,我国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6.4亿吨,创历史新高。页岩油气勘探取得战略性突破,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获重大页岩油发现,西部盆地仍是勘探发现的重点潜力区。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进口原油51298万吨、同比下降5.4%,这是多年以来我国原油进口量首次出现回落。原油进口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刷新历史纪录,国内资源充裕,库存与港口压力显现;另一方面,2021年以来国际油价上涨,进口原油的成本大幅走高,抑制了部分进口需求。202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下降,降至72%左右。

  2021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国主要有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曼、安哥拉、阿联酋、巴西和科威特,原油进口量分别为8757万吨、7964万吨、5408万吨、4482万吨、3915万吨、3194万吨、3030万吨和3016万吨。其中从阿曼的原油进口量同比增加18.32%,从巴西的进口量同比减少28.26%。

  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炼油能力持续较快增长,全年总炼油能力升至9.1亿吨/年,其中新增炼油能力3300万吨/年,淘汰落后产能780万吨/年,净增炼油能力2520万吨/年、同比增长2.8%。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原油加工量70355.4万吨、同比增长4.3%,原油加工量增长快于产能增长。全年成品油三大油品(汽油、煤油、柴油)产量为35738.2万吨、同比增长7.9%。随着国内炼化能力进一步增强,成品油供给量增长。

  根据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达到3.2亿吨、同比增长约10%,其中汽油、柴油需求率先恢复,煤油需求仍低于疫情前水平。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内全面复工复产,成品油消费总体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成品油供需差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缩窄。

  具体来看,汽油方面,2021年,国内乘用车销售市场向好,居民出行意愿持续释放。全年汽油产量为15457.3万吨、同比增长17.4%,表观消费量为14000万吨、同比增长20.7%,汽油供需差较2020年减少约114万吨。

  柴油方面,2021年,工业、建筑、交通等高耗能产业持续加快转型升级,对柴油消费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主要用油行业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进一步加快柴油消费的恢复。全年柴油产量为16337万吨、同比增长2.7%,柴油表观消费量为14700万吨、同比增长4.3%,柴油供需差较2020年减少约168万吨。

  煤油方面,2021年,国内中短途航线需求逐步恢复常态,但国际航空出行仍然受限,居民出国旅行及商务活动减少,航煤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全年煤油产量为3943.9万吨、同比下降2.6%,煤油表观消费量为3200万吨、同比下降3.5%,柴油供需差较2020年略有增长。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成品油进口量达到2712万吨、同比下降4.0%,成品油出口量达到6031万吨、同比下降2.4%。全年成品油净出口量回落至3319万吨,较2020年减少约35万吨。从国内环境看,基于“双碳”战略及能源安全考虑,为合理调整能源“大进大出”结构,国家调控成品油出口规模,2021年成品油出口配额较2020年缩减2142万吨,减少比率为36.3%。从国外环境看,我国成品油出口主要目的地仍在亚太地区,亚太国家成品油需求量逐渐减少,同时采取更为严格的进口关税和进口限制,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成品油出口受阻。

  2021年,根据现行成品油零售价调价规则,国内成品油共经历了25轮调价窗口期,全年成品油调价呈现出“15涨6跌4搁浅”的格局,跌涨互抵后,年内标准汽油和柴油价格每吨分别累计上调1485元和1430元,折合92号汽油每升累计上涨1.17元,95号汽油每升累计上涨1.23元,0号柴油每升累计上涨1.22元。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部署了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夯实国内产量基础,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拓展油气进口来源,维护战略通道和关键节点安全等重点任务。

  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确保勘探开发投资力度不减,进一步提升能源储运能力,推进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推进“百亿方”级储气库群建设,抓好2021年油气产供储销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设定2021年石油产量目标为1.96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025亿立方米左右,同比均保持增长。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深入推动能源,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减免进口环节税收。2021年4月12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十四五”期间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利用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

  为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支持天然气进口利用,《通知》明确,对在我国陆上特定地区油气勘探开发自营项目、特定的油气勘探开发作业中外合作项目、海上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海上油气管道应急救援项目、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并直接用于勘探开发作业或应急救援的设备、仪器、零附件、专用工具等,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批)准建设的跨境天然气管道和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储运装置项目,以及经省级政府核准的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储运装置扩建项目进口的天然气,按一定比例返还进口环节增值税。

  延长页岩气资源税优惠政策。2021年3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明确对页岩气资源税减征30%的税收优惠政策于2021年3月31日到期后,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优惠政策的延续将对油气企业加大西部地区资源开发、提升非常规天然气产量、保障油气供应安全起到促进作用。

  完善成品油消费税征管。2021年5月12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对部分成品油征收进口环节消费税的公告》,明确自2021年6月12日起,稀释沥青视同燃料油按1.2元/升的单位税额征收进口环节消费税,混合芳烃、轻循环油均视同石脑油按1.52元/升的单位税额征收进口环节消费税。轻循环油、混合芳烃、稀释沥青通常含有较多芳烃或沥青成分,一般不用作燃油。《公告》的发布有利于推动正规成品油市场发展,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加快成品油市场化进程。2021年7月12日,商务部印发《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工作实施方案》,推进有关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大改革试点力度。《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取消石油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初审和审批、石油成品油仓储经营资格初审和审批,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审批权限由省级商务部主管部门下放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指定部门,取消申请企业提交成品油供应渠道法律文件相关要求。以上规定降低了成品油经营企业进入成品油市场的门槛,有助于成品油经营企业间的良性竞争。

  2021年3月31日,国资委官网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重组后新公司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业务领域,尤其在建筑、交通、新一代信息产业等应用领域突破关键材料瓶颈,提供化工材料综合解决方案;在农业领域,提供高水平的农资与农业综合服务,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在化工环保业务领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化工行业力量。

  除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推动之外,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的重组还离不开央企和国企的改革提速这一背景。此次联合重组将有助于打造一家行业领先的综合性化工集团,加速化学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并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的有机协同互补,增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能源按照来源可分为
  • 编辑:李松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