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节能环保  减排

文献记载中的第一张新年贺卡,出自谁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1-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19年立下的flag还没完成,2020年就已经到了。

不论过去的一年过得怎么样,在新一年的开始,亲朋好友们互相送个祝福还是必要的。而互赠贺卡,就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送祝福方式。

有多传统呢?文献记载中的第一张贺卡,出自北宋文学家秦观之手,距离现在已经有近千年了。这张贺卡上面,只写了短短17个字:

“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就是“子允学士:祝您新年快乐!秦观敬上”

这种贺卡,在古代有一个另外的称呼,叫做“刺”。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书契》这样解释“刺”的使用方法:

书姓字于奏上,曰书刺。作‘再拜起居’,字皆达其体,使书尽边,徐引笔书之如画者也。下官刺曰长刺,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之也。又曰爵里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

刺上写有自己的名字、官爵,有时候还会写上自己的籍贯,在拜见陌生的长辈或高官时起到自我介绍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掘的东吴朱然墓中,就出土了14枚刺。

朱然墓出土名刺

这14枚刺的书写格式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弟子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第二种为“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第三种为“丹阳朱然再拜问起居故鄣字义封”。刺的主人可以根据社交对象的身份地位,选择措辞不同的刺送给对方,以体现尊重。

在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后,刺的用材也从木片转变成了纸片,改称“名帖”。由于名帖具有方便易携等特点,所以它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也在以后的历史中渐渐扩大。

蔡襄《门屏帖》,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名帖被赋予了一种新的用途。每当新年来临,人们就让仆人或子弟代为跑腿,给被祝贺人递送“贺年名帖”。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一书中,就记述了一个关于贺年名帖的故事:

周密的表舅吴四丈,家里没有仆人,但是在新年的时候又想派人到各处递贺年名帖送新年祝福。怎么办呢?这时,吴四丈的朋友沈子公刚好派仆人到吴家送贺年名帖。吴四丈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请沈家仆人喝酒。

等到仆人喝醉了,吴四丈翻了翻仆人携带的一堆贺年名帖:哇!都是自己和沈子公共同的朋友!吴四丈便偷偷把沈家仆人带的贺年名帖全都换成了自己的。沈家仆人醒酒以后,没有发现这个bug,着急忙慌地去各处投递贺年名帖,就这样把吴四丈的祝福全都送了出去。

明代以后,在新年时互赠贺年帖,已经是一种习俗了。贺年帖一般用长约三寸、宽约两寸的笺纸裁成。帖的中央写有一些简单的贺词,被祝贺者和祝贺者的姓名分别写在帖的右上方和左下方。

到了清代,又有商家在年节之时用红色的硬纸制作贺年帖,上面预先印好“吉祥如意”等贺词,有的还配有华丽的小盒子,称为“拜盒”。人们只需要在帖上填写自己的名字和被祝福者的名字就可以了。

清代描漆双凤纹长方匣,故宫博物院藏,有学者认为即为拜匣

由于这种贺年帖的尺寸相对小一些,人们又把它称为“贺年片”。这个称呼,一直流传到今天。

清代徐扬《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局部“投刺拜年”

民国时期,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贺年片的样式、上面书写的祝福语等,都更加多样,新年互赠贺年片,也成为一时风尚。当时的人们,不仅在农历新年互赠贺年片,在公历的1月1日,也要送些贺年片给朋友,以体现自己思想的先进。

现在,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各种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发送新年祝福变成了隔着屏幕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事情。贺年片逐渐成了颇具怀旧风的事物,渐渐地封存在我们的回忆中。

江苏教育博物馆中,便收藏着许多60年前的贺卡。

江苏教育博物馆数字馆展示界面

","typetext"}],"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