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节能环保  服务

是新能源导致了火电利用小时数的下降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5-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是新能源导致了火电利用小时数的下降吗?

近年来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发电量不断攀升,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做出巨大贡献。但也经常会看到类似的说法:“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导致火电发电量被挤占、利用小时数下降”。似乎近年来新能源的发展,要为火电利用小时数的下降背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近年来火电发电量和装机情况,是否每年也在增长,平均每年又增长多少?全国每年新增的新能源发电量,与每年新增的火电发电量相比,究竟又是个什么比例呢? 带着这些疑惑,用电力工业年报统计数据,简单计算分析了一下。

(来源:微信公众号“查浩” 作者:查浩)

近几年各类电源的发电量:

近几年各类电源装机容量:

年均新增发电量:

年均新增装机:

从上面图中可见,2016-2019年,全国每年平均新增发电量4452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年均新增发电量超过2500亿千瓦时,占全国年均新增发电量的56.62%,核电占10.15%,水电占9.07%,风电占12.33%,光伏占11.79%。

2015-2019年,全国每年平均新增电源装机12553万千瓦,其中火电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占比39.9%,核电占4.5%,水电占7.36%,风电占16.07%,光伏32.16%。

结合上面计算的数据,有几点看法:

(1)核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不大、装机占比也较低,但年均新增的发电量却不少,而且年均新增的发电量高于水电,和光伏年均新增发电量也仅相差1.6个百分点,感觉有点属于闷声低调抢电量。

(2)新能源(风电+光伏)占全国年均新增电源装机比例约48%,但年新增发电量的占比仅约24%(装机大、电量小的特征明显),远远低于火电年新增发电量56.62%的占比。数据也反映出,近些年来火电装机每年一直在增长、发电量也一直在增加,而且占全国每年新增发电量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因此,从年均新增发电量的占比来看,说新能源挤占了火电的发电量、导致火电的小时数下降,那这锅真的是有点太大了。

(3)若用年均新增发电量和年均新增装机,测算一下每年新增电源的小时数(认为每年新增的发电量,都是新增电源发出来的电),则年新增火电的平均小时数5033h,年新增水电的平均小时数4367h,年新增风电的平均小时数2721h,年新增光伏的平均小时数1300h,年新增核电的平均小时数7986h。

综上来看,近年来各类电源的装机容量都在增长,发电量也都在增加,火电年均新增发电量的占比超过了56%,是新能源年均新增发电量的2倍多,而且新增火电的年利用小时数并不低,超过了5000h。新能源虽然装机增长很快,但年均新增发电量的占比还不到四分之一,只是增量的补充,主要的发电量增量主要还是火电。从各类电源的新增发电量数值看,可以认为火电小时数下降和新能源没有直接关系。

若考虑火电因参与调峰调频等因素,需要客观承认火电为跟踪调节新能源随机波动,深度调峰会带来发电煤耗的上升(火电机组30%调峰深度时,可能比50%出力时的度电煤耗要增加20%,估计低负荷出力时的度电煤耗会增加大约60g吧),这也使得煤电机组深度调峰、低负荷运行的度电成本会上升。不过,目前国内各省基本都已建立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参与了深度调峰的火电,会得到从没有参与深调峰的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核电等电源那里得到补偿,来弥补由于深度调峰带来的损失,目前辅助服务市场的推进力度较大(2018年全国除西藏外31个省区市电力辅助服务补偿费用147.62亿元,而2019年上半年补偿费用就已经达到130.31亿元),估计未来电力辅助服务费用还会继续增长。

从各类新增电源的年利用小时数也能看出,近年来新投运电源的年利用小时数均高于全国同类电源的平均值,反映出新投运电源的利用率在提升。以新能源为例,风电机组高塔筒、大叶片等技术应用,风电场优化布局设计、机组优化选型等都会带来风能利用效率的提高;自光伏“领跑者”计划以来,光伏组件转化效率快速提升,双面组件、自动跟踪支架、先进逆变器等新技术装备投入应用,也带来了新投运的电站发电量增加和利用小时数提高。

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火电装机一直在增长呢?

主要还是用电负荷的增长,带来新增电源装机的需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煤改电等电能替代措施发展,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比不断提高,夏季制冷负荷和冬季采暖负荷比重不断上升,再加上用户侧电动汽车增长,这些大功率的脉冲型负荷增多(功率大、电量小),负荷尖峰化特征越来越显著,负荷峰谷差也不断拉大。一些省区用电特性呈现出了“电力缺口大、电量缺口小”的特点。有研究表明,部分省区用电负荷中,全年最大负荷95%以上的尖峰持续时间普遍低于24小时(1天),对应电量不超过全年用电量的0.5%。这些尖峰用电负荷持续时间往往很短、用电量很小。总体来看,最大用电负荷的增速,快于用电量的增速。若要保障和满足这些尖峰的用电负荷,再考虑一定的备用容量,自然就需要新投资建设电源和配套电网给与保障。为了满足这些短时的尖峰用电,新建火电机组的使用效率是偏低的,但投入代价很大、也不经济。而且,新投运的这些仅需每天发电1~2小时的顶尖峰用电的火电装机,必然会与老火电装机和其他电源博弈争夺发电量。因此,火电整体利用小时数的下降,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负荷特性的变化,使得需要新建火电机组,而新建的机组挤占了传统老火电机组的发电量,导致了整体利用小时数的下降呢?

也许会有人接着问:能否不建火电,增加新能源装机来满足尖峰用电负荷呢?

答案可能是偏悲观的。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风能、太阳能资源特性与发电出力规律,与用电负荷曲线的匹配性难免会有差异。从学术期刊杂志上曾看到国家电力调控中心写的文章,有这样一组数据:“从实际运行数据来看,2018年国家电网最大负荷达到8.4亿kW,而当时的风电、光伏出力分别为2263万kW、4993万kW,风光发电出力合计仅占负荷电力的9%。7、8月份迎峰度夏期间,新能源总发电量633亿kW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