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低碳环保

亦庄一日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8-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6.3亿元,同比增长8.6%;每天新增8.1家科技型企业;创出63项新技术新成果……2019年上半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再次交上经济运行亮眼成绩单。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从2014年至2018年,GDP增速始终保持在8%以上;尽管面积仅为全市土地的0.35%,却贡献出全市18%的工业总产值……

支撑经开区发展奇迹的,是一家家争相落户的企业。对大量北京亦庄企业而言,经开区是他们心里“家一样的地方”,是“众里寻他”最终落脚的选择。

是什么让这块土地充满魔力?带着疑问,记者走进经开区,体验这里忙碌而平凡的一天。

1

早餐之约

吃出企业服务任务单

每天一早,在繁忙的工作开始之前,该有一顿热腾腾的早餐。

早8点,经开区企业佳宸弘生物技术公司管理中心总监杨卫军来到博大大厦,赴一场特别的早餐之约。

一张圆桌围坐,氤氲在豆浆的淡淡香气里,一场“企业家早餐会”开始了。

围桌而坐的有经开区工委书记王少峰,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梁胜,工委办、科技局、投促局、亦庄国投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还有三位来自经开区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代表。“我们常说,一起吃午饭的是同事,但一起吃早饭的,是家里人。”一开场,王少峰的一席话让大伙儿都笑了,气氛立刻暖意融融。“今天这个早餐会就是家里人一块儿聊聊天,谈情况、说问题、提建议。”王少峰接着说。

大家边吃边聊起来。杨卫军率先开了腔:“我们公司负责运营北京唯一合法的脐带血库。”“没错,我儿子的脐带血就存在你那儿。”亦庄国投董事长杨永政接过话茬儿,氛围越发轻松起来。

这是一家落户经开区16年的企业。经过不断发展,脐血库规模不断扩容,如今库存量已经突破28万份。“小小一份脐带血不仅能救治儿童,还能救治重达100公斤的成人。”杨卫军语气透着骄傲。

2018年,公司产值2.6亿元,正步入发展快车道。可眼下企业却面临两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缺地。“现在企业园区的面积是1万多平方米,在建设存储技术研发中心、扩容液氮库的需求面前,已经是远远不够了。”对于“要地”,杨卫军显然是有备而来,“我们边上有一家印刷厂,因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已经停产,我们瞅着那块地就不错。”杨卫军笑着说。

还有一个难题是成立投资公司遇阻。正在成长的企业需要通过再投资实现产业链延伸,但没有投资主体,公司就难以运作相关事宜,而市里对于投资公司的审批比较严,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

两个问题提出来,王少峰听得认真,当场就安排相关部门对接,协调是否可以解决。

平时主管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科技局局长李宏也在餐桌上,在成立投资公司方面,她给杨卫军带来好消息:经开区每年会运用科技基金引导有需求的企业成立投资公司,并助推投资公司获批。杨卫军听了连声说好。

接下来,来自珐博进医药、天广实生物两家公司的代表,也都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聊起自己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珐博进刚刚创造了全球创新药首次在中国获批上市的历史。公司执行总裁钟黎蕴华真诚地说,取得这样的成绩要感谢经开区,“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过程。落户时,经开区没有问过我们能缴纳多少税收,而是看中我们的创新能力。”

王少峰和梁胜一一记下企业的需求。除了有针对性地安排部门对接解决,梁胜还提醒李宏,要在整个生物医药的领域摸底相关情况,看看还有没有企业存在类似问题,争取一并解决。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早餐吃饱了,几位企业代表的眉头也更舒展了。经开区用这样的方式,把一份家人间的亲切和热乎气儿传递到了他们心里,更把解决问题的方案送到眼前。

这样的“企业家早餐会”,已经在经开区管委会的员工食堂举行了10多次。越来越多的企业代表跟经开区工委书记、主任,各部门一把手坐到一张桌前,成了推心置腹的“家里人”。

一顿早餐“吃”出了服务企业的“任务单”。目前经开区已邀请百余位企业家,交流沟通企业情况,收集企业需求及建议,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跟踪服务、马上研究方案、限期落实解决。

这样的早餐会,折射出经开区的亲清政商关系和高效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经开区还每月召开“选择北京亦庄机遇”创新发布会,主动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推介创新项目和创新需求。

2

一把“哨子”

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

早餐会举行之际,经开区迎来一辆辆通勤大巴,密集的地铁客流也四散到写字楼、工厂、研发中心……每栋建筑里,开始了不同的忙碌。

在大族广场的北华中清公司,小伙儿王志国上班后的第一项任务是去研发中心,给一份水样做水质分析。

“过去,做水质分析实验,都要跑到区外,最近的也要十几公里。”小伙儿说。

说话的工夫,车驶进了亦庄生物医药园,目的地到了。一看表,车程9分钟。记者随着王志国走进了研发中心,宽敞明亮的一间大屋,里面满是实验仪器和瓶瓶罐罐。“研发中心刚建成,目前只能做20多种实验,以后把几个散落在各地小实验室的仪器都搬到这儿,能做50来种水质分析。”王志国说着,手上已经忙碌起来……

建起这个3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对北华中清来说,可谓历经波折。说难,这事儿跑了一年多愣是没进展;说易,一把“哨子”吹响,不到俩月,事儿就成了。

2017年,北华中清把公司落户经开区。这是一家从事水环境治理的企业,参与了凉水河、新凤河等水生态环境修复。随着办公地点的迁入,公司希望能把进行水环境治理技术开发的研发中心也一并设立在经开区,可在找场地上却犯了难。

原来,找研发中心跟找办公地点不同,特别是涉及水生态实验,需要特殊的环评、排污要求。“中介带我看了一溜儿场地,也没有合适的。后来,我又先后跟5家认识的企业沟通,希望从他们那儿协调出一块地方,结果也都不符合要求。”北华中清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志刚有些无奈。

本以为研发中心的事儿要黄,但没想到,今年经开区创新推出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新机制让事情又有了转机。按照这一新机制,经开区将所属企业划分成10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立“亦企服务港”,并配备一位党建项目经理,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遇到难题可直接找这位“片儿长”吹响“哨子”,此后,党建项目经理会帮助企业对接相关部门前来排忧解难。

除了“片儿长”负责制,每个月的第二个周五还被确定为党组织书记接待日,由经开区各部门一把手带队直奔各片区,上门问需。

“哨子”递到了张志刚手里,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首次党组织书记接待日上“吹哨”求援。当天,经开区工委书记王少峰详细记下了他的诉求。让张志刚惊喜的是,会后一周,相关部门就帮北华中清物色了一块合适场地,完全符合研发中心的场地需求。

场地敲定,北华中清火速对研发中心进行了装修。不到俩月,随着仪器逐步搬入,研发中心投用了。“以后有困难,我就认准这把‘哨子’了。”尝到甜头的张志刚笑着说。

怎么把市委关于党建引领“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与经开区的发展实际结合?经开区拿出了结合自己实际的解决方案:通过党建引领“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企业身边,真正实现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截至目前,经开区已走访、调研企业150余家,受理企业诉求558件,目前已办理465件。

3

“承诺制”建厂

亦庄在全市率先试点

刚过午休时段,北京昭衍生物技术公司的员工董杨拨通了经开区工委规划局工作人员王静的电话,沟通公司新建中试基地的规划事宜。

开建一个占地120亩的中试基地园区,仅靠企业的一份“承诺”,就能代替此前规划、环评等20项审批?

这样的试点,正在经开区探索。而昭衍公司,成了首个“吃螃蟹”的企业。

故事还得从去年说起,从事生物医药服务的企业昭衍公司跟开发区提出想建设一个中试生产基地。眼下已经寸土寸金的经开区平日里“抠门”得很,但这个项目,却大方批下120亩土地。

为啥?那就要看看这个中试基地是干啥用的。“搞医药研发最烧钱,小型医药公司要把钱用在研发刀刃上,没能力投在后续的建厂生产上。”昭衍公司董事长冯宇霞给记者解释:“我们这个中试生产基地,就是帮小型医药公司接上研发的后续工作。通俗来说,你给我一个研发成果,我就帮你把它变成药。”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承载地,这样的中试基地正是经开区所需要的。于是,不仅批地大方,最新最好的政策也随之而来。“承诺制”就是其中之一。

流程简便、开工快,对于时间即金钱的企业来说,自然对“承诺制”拍手欢迎。但是单凭一份“承诺”就建厂,企业心里也不是没有顾虑。

“以前虽说审批流程繁杂,但规划图纸交上去,白纸黑字的审批也让人心里踏实,起码我照着图纸建准没错。可现在看似一句承诺省了复杂流程,但我们又担心自己缺乏专业知识,无心违背了‘承诺’。这要是建好了,通不过验收再拆,那可就损失大了。”冯宇霞说。

一次推进会上,冯宇霞把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经开区规划分局副局长刘波当场把自己的邮箱留了下来:“总规图纸出来后直接发我邮箱,我帮着看。”

不仅如此,规划分局还专门调拨两个工作人员,与昭衍随时保持热线联系,答疑解惑。

如今,中试基地的总体规划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准备按照“承诺制”试点流程,加速推进开工建设。

“探索‘承诺制’,我们跟企业一样,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梁胜坦言。为此,经开区多次召集涉及部门与企业一同开会,把存在的问题摆上桌面,进行探讨,逐步形成“承诺制”实施细则。“河”对岸的愿景非常清晰:以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模式,审批时间由传统4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

把全市的试点放到经开区先进行探索,形成“亦庄经验”后再拿到全市复制,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经开区第一次充当全市创新政策机制的试验田。梁胜介绍说,经开区除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提升审批效率外,还推行工业用地20年弹性出让制度,提升土地资源使用效能;制定实施《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实施办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落实“服务包”制度,提升精准服务水平。

除了给全市探索“亦庄经验”,经开区自身也在政策、机制上不断创新,哺育高精尖产业发展:在全市率先创建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提供免检、检验费减半等政策;在全市率先出台外贸稳增长等系列政策;实施一类企业8小时退税审核机制……

4

河畔故事

没有城市病的新城

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将从工作岗位回归家庭。放下手中的工作,王冰对着公司的落地窗伸了个懒腰。窗外满目苍翠伴着夕阳余晖,不知不觉间让他卸下了一天的疲惫。

自从在经开区工作,王冰把家也安到了这里。经开区宜居的环境是他选择落户的原因。晚高峰,驱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顺畅的交通与中心城区晚高峰的拥堵截然不同,“亦庄是个没有城市病的地方。”王冰说。

每天晚餐后,王冰一家三口,会到附近的凉水河畔走一走。家门口就有这样的滨水公园,可不是人人都有的福气。

喜欢在凉水河畔漫步的不仅有王冰这样的“新亦庄人”,也有像乔茹这样的亦庄老居民。对于乔茹而言,这条凉水河的变迁更让她感慨。“小时候,我们都管它叫臭水河,那味儿,住在附近都不敢开窗。”

这条河的环境问题甚至影响到了经开区的招商。经开区管委会原来的老干部回忆,那时候的招商引资,多在办公室对着地图跟企业讲解,根本不敢带着外商去南边的凉水河考察,“怕一去,事儿就黄了。”

2013年,本市启动凉水河综合治理工作。

“治理凉水河,首先得管住污水直接排放入河的问题。建雨污管线分流系统,从源头上解决了经开区企业排放污水的问题。”经开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管住自家排放问题,从2014年起,经开区还承担起凉水河上游地区污水处理的重任,主动将旧宫一处污水排放口的污水引入经开区污水处理厂。

经开区甚至动用高科技——引入机器人参与排污管线的巡查工作。2013年至2016年,经开区对原有的污水厂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按照地表准Ⅳ类标准新扩建两座污水处理厂。如今,经开区每天为凉水河提供约15万吨再生水,帮助凉水河进一步还清水质。

大概在2014年,乔茹发现,凉水河臭味越来越小了。再后来,经开区继续投入资金对凉水河两岸进行景观改造。2018年9月,随着凉水河一期改造工程竣工,河畔多了一座滨水森林公园。“终于能和凉水河亲近亲近了。”如今,乔茹早晚都会到河畔慢跑、散步。“这么好的环境,不来都觉得亏得慌。”

凭着常年躬耕实体经济的耐心和执着,经开区在城市治理上也练就了不俗的“绣花”功夫。梁胜介绍,经开区积极应对企业诉求,紧紧围绕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均衡、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服务。以职住平衡为例,单身蓝领公寓、单身白领公寓、人才公租房、专业园区配套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定向销售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等七类住房构成的住房供应体系,可容纳区内产业员工约16.5万人。

随着经开区面积扩容至225平方公里,经开区将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打造一座没有城市病的宜居宜业新城。

2018年经开区全年

地区生产总值

1509.5亿元

同比增长10.6%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841.2亿元

同比增长12%

电子信息产业

实现产值851.7亿元

同比增长18.3%

生物医药产业

实现产值466.4亿元

同比增长12.9%

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

率先形成千亿量级

实现产值1722.9亿元

同比增长14.4%

装备制造产业

实现产值510.4亿元

同比增长0.9%

四大主导产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3551.3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比重92.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