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电力能源

“食在广州 料在清远”还要迈过几道坎?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5-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食在广州。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配套活动之一,广州亚洲美食节于昨日拉开帷幕,吸引众多食客“寻味”。

  随着广清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推进,清远鸡、乌鬃鹅、连州菜心、英德红茶等越来越多的“清远味道”备受广州市民的青睐,“食在广州,料在清远”逐渐成为不少街坊的印象。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2019年全省首批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此次清远又有3家产业园挂上“省”字头,全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扩至7家。这些产业园形成的规模优势,不仅发挥带动示范效应,助力清远念好“农”字经,而且促进了当地优质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更好地实现兴农富农。

  笔者前往英德、阳山等地采访了解到,“省”字头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有效发挥“头羊效应”,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清远味道”加快“入珠融湾”步伐,让越来越多的清远食材端上粤港澳大湾区餐桌。

  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好大湾区“菜篮子”

  继2018年英德市红茶产业园、清城区清远鸡产业园、连州市菜心产业园、连南瑶族自治县稻鱼茶产业园成功入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后,清新区清远麻鸡产业园、阳山县蔬菜产业园、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丝苗米产业园此次也成功入围名单,使清远成为今年首批入围数量最多的省内城市之一。

  清新区清远麻鸡产业园致力于打造成为全省麻鸡产业创新总部基地;阳山县蔬菜产业园以越夏蔬菜为主导产业,耕地面积17.12万亩;连山丝苗米产业园种植面积7万亩,产量3.48万吨,着力打造成为粤北民族地区产业兴旺与精准脱贫样板区。

  据悉,每个“省”字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都将获得5000万元建设资金,并拨付到实施主体。依托7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清远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打造标准化、现代化、便利化平台。

  2019年,清远将重点加快农业“入珠融湾”步伐,以广清农业一体化为重点,主动对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推动“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工程”产品配送清远分中心建设,承接粤西北和南下的内地农产品加工和配送业务,争取“大湾区‘菜篮子’”种养基地更多落户清远。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着力打破清远农产品“入珠融湾”的“最后一公里”瓶颈,计划推动在广州主要商区、社区开设约300家“清远农家”社区生鲜门店,并推动建设“清远农家”旗舰店。

  同时,清远大力支持广清农业众创空间建设,在完善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二期主基地规划建设,引导一批优质农业企业入驻。

  深化“产业园+”模式共建共享打造农业产业综合体

  “以前英德各家茶企在生产、加工、研发、营销等方面,都是单打独斗,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作为英德市红茶产业园项目牵头实施主体,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海涛回忆道。

  在产业园成立之前,遍布英德的200多家大大小小茶企都是分散经营。2019年1月18日,英德市正式开展产业园项目申报入库工作,组织产业园范围内和其他符合要求的经营主体,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建设项目申报。英德茶企在产业园的引领带动下,摒弃“小散乱”传统发展路径,开始抱团发展、壮大规模。

  目前,英德市红茶产业园总面积1018.76平方公里(152.814万亩),主要包括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金融创新等五大板块。“省里拨付的5000万元建设资金已经到位,我们要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胡海涛表示。

  随着产业园内的4家中央智能茶厂陆续兴建,部分产能已投入使用,不仅使英德红茶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智能化、集约化生产,还能够满足种植面积在20亩以下的小微企业对加工、包装、销售的需求。

  作为省内著名的供港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阳山县蔬菜产业园此次也成功挂上了“省”字头,通过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园+”模式,已初步形成共建共享的农业产业综合体。

  阳山县蔬菜产业园围绕“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升级,2019-2020年将投资2亿多元,着力打造成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建设产品配送分中心高质量农产品“一站式”直供

  日前,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发挥清远、云浮等广州周边城市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使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便利流通体系的产业链拓展重要节点。

  日前,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伟杰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袁桂扬代表两市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业链建设广清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清远将规划建设1750亩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清远配送中心,首期150亩力争在年底前启用。配送中心将设置初加工基地、检测中心等,农产品将统一标准、统一平台、“一站式”直供港澳。

  下一步,清远各地还将建立标准化种养基地,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优质、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

  “我们种植的西洋菜全部销往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超市,每斤能卖到5块多。供港农产品对质量要求非常高,所以也倒逼着种植品质的提升。现在我们的产品可以在手机APP上追溯种植情况,所以品质方面绝对可以放心。”阳城镇态保西洋菜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给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驾护航,清远市委、市政府及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不断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已形成“市、县两级政府主导,检验检疫和农业部门指导,共同推进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机制。

  ■延伸

  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昔日“空心村”逐渐回流

  “我在茶园工作快3年了,现在每个月都有2000多元工资,跟在广州打工的时候差不多,还能照顾家里的小孩。”笔者在英德市石牯塘镇采访时,在石门山茶园工作的村民王月娣兴奋地告诉笔者。

  原来,51岁的王月娣是石门山茶园附近的上塘村村民,苦于没有富农兴民的产业基础,她和许多村民不得不前往珠三角等地务工,村里也逐渐变成了“空心村”。

  “我们茶园在承包当地农村整合土地后,还吸纳了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村民不用外出务工就能有一份稳定收入。”广东石门山生态科技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丘业平介绍说。

  作为英德市红茶产业园的入驻企业,石门山茶园自2015年开始承包村集体整合的林地,在当地开启了英德红茶产业化发展,为外出务工村民提供了返乡就业的机会。

  在改变传统产业模式的同时,英德市红茶产业园通过“公司+农户”“茶旅融合”等多种形式反哺农村,进一步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2016年,王月娣同其他几名村民一起来到石门山茶园工作,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让她有着满满的获得感。“前两年我老公因病去世,家里只有我和在中学读书的女儿,所以一下子变成了贫困户。在村委会和茶园领导的帮助下,我们家现在已经实现了脱贫,感到日子更有奔头了!”她笑着说。

  在清远现代农业产业园办得红红火火的同时,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民也同王月娣一样,纷纷选择返乡发展。作为土生土长的阳山县阳城镇鱼水村村民,莫嘉丽以前曾在广州打工,自从阳山县蔬菜产业园成立后,她便选择返乡工作。虽然收入比广州稍有差距,但能够就近工作、照顾家庭,她感到心满意足。

  “我现在除了上班的2000多元工资之外,家里还有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年底分红,所以算下来待遇并不比在广州打工差。”她笑着说。

  ●南方日报记者 赫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