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电力能源  智能

读懂上海,从海派建筑开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6-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读懂上海,从海派建筑开始

来源:HND design

ID:HND201604

打开上海地图

能看到满屏的“故居”和“旧址”

各种西式古典建筑

和东方韵味混合在一起

形成了怀旧又摩登的海派风格

海派建筑仅有百余年历史

却包容了世界各地文化元素

构建了这座城市

独特的韵味和气质

从喧嚣繁华的外滩

到市井烟火的石库门

历经沧桑留存下来的海派建筑

与现代浦东的摩天大楼相呼应

共同形成了一江两岸的独特风景

海派建筑时代的产物

鸦片战争后

上海被迫开埠

外滩原有的商铺码头

逐渐被外国洋行取代

一幢幢风格多样的楼房平地而起

成为海派建筑的雏形

历经百年

从中西并存走向中西融合

而后自成一派

包容与创新

是海派建筑的基因

外滩风格的起点

从古典到摩登

从小楼到大厦

外滩海派建筑走过三个阶段

也成就上海“东方巴黎”的美誉

萌芽期丨新奇的西式建筑

1845年-1895年

1845年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上海土地章程》

正式确立第一块英租界

第一座西式建筑在外滩出现时

人们竞相到这里张望

1846年

英国人建了第一座旅馆

礼查饭店

(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

这是上海最早的现代化旅馆

也是中国第一盏电灯点亮的地方

(1903年的礼查饭店)

1849年

英国领事馆建成

它也是外滩建筑群中

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采用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主体为两层砖木结构

立面采用半圆形拱券、平拱式窗洞

底层设计有5孔券廊

廊柱柱式丰富

廊柱为塔司干柱式

一层多用爱奥尼柱式

二层多用科林斯柱式

有英国领事馆为外商提供庇护后

外滩上

西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1890年的太古洋行)

发展期丨建筑技术的革命

1895年-1910年

随着租界扩张

钢筋混凝土开始替代砖木

建筑层数也由2层加至4-6层

1906年

汇中饭店建成

大楼6层 高30米

是当时上海滩最高建筑

也是第一幢安装电梯的大楼

(汇中饭店,现和平饭店南楼)

采用文艺复兴风格

建筑平稳庄重

细节富于变化

大面积白色面砖外墙

以红色清水砖分割腰线

门窗形式丰富多样

采用三角形、弧形窗楣

底层为花岗岩贴面

屋顶两侧建有巴洛克式凉亭

与此同时

建筑类型日趋丰富

出现了更多学校、教堂、洋房

虽然还是以“纯粹的西式建筑”为主

但是已经出现“中西合璧”的设计了

比如当时的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

成熟期丨摩天大楼的热潮

1910年-1930年

此时的上海滩大规模扩修重建

海派建筑迎来摩登时代

以银行、洋行、酒店为代表的高层建筑

在这里拔地而起

(1930年的外滩)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纷繁多样

新古典主义风格

折衷主义风格

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

不一而足

各领风骚

| 新古典主义风格 |

1925年

汇丰银行大楼建成

大楼主体高5层

中央部分高7层

外贴花岗岩石材

(汇丰银行大楼,现浦发银行总部)

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建筑

古典柱式

三角形额坊

圆形大穹顶

是它的代表性元素

建筑立面为经典三段式设计

横向

圆形穹顶作为中轴线

划分中部通高双柱廊和左右两翼

虚实结合

庄重醒目

竖向

构图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为第五层及以上

上部有罗马交叉式栏杆的女儿墙

下为强烈水平线脚的檐部

出檐较深,饰有齿状装饰

建筑整体尺度森严、比例工整

装饰样式大气而又不乏细节

被誉为

“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的一座最讲究的建筑”

| 折衷主义风格 |

折衷主义的特点是根据需要

融合不同建筑风格

上海海关大楼

字林大楼(现友邦大厦)

有利大厦(现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都是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

有利大厦

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

楼高7层

正立面沿用文艺复兴风格三段式布局

(有利大楼,现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窗格、檐口、壁柱

广泛采用巴洛克风格漩涡浮雕

细节装饰富于变化

屋顶塔亭

顶部装饰有

伊斯兰风格葫芦顶

呈现出一种复古混搭风

| 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 |

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

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

形成的美学风格

(纽约克莱斯勒大厦)

建筑外观上

呈现几何化造型、退台式设计

倡导竖向线条轮廓

热衷机械装饰元素

1929年

沙逊大厦建成(现和平饭店北楼)

作为第一栋10层建筑

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

被誉为“远东第一楼”

标志着上海全面走向装饰艺术风格

(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

对比古典主义

沙逊大厦的立面设计

从形体、构图到装饰都已大幅简化

以竖向线条作为主要元素

腰线、檐部采用抽象几何形装饰

最引人注目之处

是它高达19米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

不同于任何传统风格

这种现代几何元素的应用

让art deco成为当时大都会发展的主角

大厦内部的装饰艺术风格更加突出

用色大胆鲜艳

以白色、金色、草绿色为主色调

(沙逊大厦内部天花板装饰)

大量使用几何图形、金属元素

倡导现代美学

隔壁的中国银行大楼也不甘示弱

1936年重建后

虽然到处装饰着中国文化元素

却藏不住它立体几何的外形和退台设计

(沙逊大厦与中国银行大楼)

世界上绝少有一个地方能像外滩一样

短短百年

在江边千余米的堤岸上

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

传统与新潮碰撞

西式与中式交融

包容创新、自成一派

如果说外滩的万国建筑群

是反映海派建筑风格的一扇门

那么

以石库门为代表的民居住宅

就是它的一扇窗

03.

见证海派历史

石库门

作为上海里弄住宅的基础单元

诞生于19世纪

早期建筑形制源于江南传统民居

后期则融合西式建筑联排布局

因大门外有一圈石头门框

被称为“石箍门”

后因方言口音

“石箍门”传作“石库门”

石库门的发展与演化

以1920年代为界

可分为新、老石库门两个时期

老式石库门,大家族的需求

1920年代前

最早的上海人

仍保留着对江南传统民居的留恋

这时的石库门多为二层砖木结构

充满烟火气的三合院、四合院则是主流

多为三上三下式布局

整栋楼为封闭式独立单元

高墙厚门

面积百平有余

建筑格局为三间两厢

进门的前院为天井

一般摆放石桌石凳、养鱼种树

作为全家人的嬉戏之所

(早期石库门平面布局图)

天井连通客堂

是家庭的社交场所

两侧为厢房

多为家中晚辈的居所

穿过后堂

后天井连接客厅与厨房

富余的建筑空间

迎合了大家庭的居住需求

进而发展迅速

纵横成片

形成街坊

在修筑石库门的过程中

老上海人的巧妙灵思显现了出来

海派特色的

老虎窗、门楣、人字山墙

相继出现

丨 老虎窗 丨

上海气候湿润

屋顶坡度较陡

老上海人利用这点

在二楼与屋顶间加建了阁楼

同时将上层天窗加大并在两边砌墙

使得窗户垂直成与正常的窗户一样

老虎窗诞生

而这里也成为了许多人的童年秘密场所

丨 门楣 丨

上海人从西方美学里

汲取所需

在壮观的大门上

装饰上了各种西式元素

就如同画龙点睛之笔

门楣成为了整个建筑上最为精彩的部分

(石库门门楣 郭长耀摄)

他们巧妙的把西式山花

点缀在门楣之上

也发展出了半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门楣

并镶嵌有西式柱头花饰和线脚

中西韵味同时间在大门上展现

丨 人字山墙 丨

到了老式石库门后期

他们把屋架和山墙改为人字形

顶部用水泥盖顶

同门楣一样

山墙也配嵌了西式装饰纹样

并采用了当时时髦的巴洛克风格

进入1910年代

弄堂规模增大

但单元占地面积变小

三开间、五开间等传统平面形式则逐渐减少

单、双开间的户型逐渐增多

“三上三下”开始被遗忘

(后期石库门:单开间+双开间)

这个阶段从总体上讲

中心轴上还基本保持着

由天井-客堂-后天井-附房

的空间构成

新式石库门,小家庭的分化

1920年代后

进入20年代

外来人员骤增

上海进入商业繁荣的时代

同时也导致地皮紧张

居住房屋长期供不应求

大家族解体

小家庭共居

新式石库门应运而生

外观上保留了传统特征

但布局趋于西化

这时内部起了变化

原客堂、前楼、厢房

改进为起居室、卧室

还增设了卫生间

流行开间阔、进深浅的平面

横向后天井改进为纵向后天井

以利对面邻屋有较大通风和采光空间

层数则向三层发展

30年代以后

新式石库门进一步发展

演变出标准更高的花园式里弄住宅

由长条式变成了半独立式

更多的西式元素融入其中

取消了门楣

出现了新的装饰部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韩国风俗媚娘官网
  • 编辑:王智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