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电力能源  核热

垃圾分类如何“拎得清”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7-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垃圾分类是新问卷,也是新课题。

  从19年前全国率先试水,到如今立法强制执行,上海的垃圾分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试错和创新的过程。

  垃圾分类说难不难,不难也难。看似举手之劳,却是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协力推进。

  垃圾分类是个技术活。“湿纸巾再湿也是干垃圾,干香菇再干也是湿垃圾”,上海人用吐槽的方式学习和传播分类知识,认真的样子让全国人民竖起大拇指点赞。“拎得清”是上海话对“得要领”的褒奖,现在成了上海人出门倒垃圾前的自我拷问。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只有全民共同参与,发挥草根智慧,才有生态文明的可持续进步。

  湿垃圾“破袋”弄脏手怎么办?在垃圾箱旁装上感应式洗手池。怎样让早出晚归的白领不再成为小区分类的“后进”?在定时定点投放点之外再设个错时垃圾箱。在硬性约束和人性服务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的是社区基层治理不断顺应民意的能力。

  垃圾箱房如何设置?投放时间如何确定?在协商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垃圾分类成了很多上海小区提升自治共治能力的契机。曾被认为代表落后人际关系的“熟人社会”被赋予了新内涵,“要面子”正在内化成文明自觉的动力。从上门宣传、定点值守到“翻袋”纠错,好习惯养成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志愿者的付出。很多最初对分类有抵触的居民正是看到“志愿者真辛苦”,才改变态度积极配合。正所谓“垃圾分出来,人心聚起来”。

  针对“混装混运”这个长期困阻垃圾分类的短板,上海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后端处理能力建设,让分类之路走得更加顺畅。面对“定时定点给居民带来不便”的质疑,相关职能部门不避矛盾,及时公开给予回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