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采煤

草原生态保护:遵循规律谋发展(新时代新步伐)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9-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前者指自然界万物间的一种相互依存与平衡的关系,后者指人类在长期生存繁衍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关系。自然生态的平衡状态决定了人文生态的健康发展,人文生态的平衡状态又对自然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蒙古族生态观始于草原先民自然崇拜时期,它不仅催生了蒙古萨满教的形成、孕育了游牧文明,而且促进了草原文化的发展。

  蒙古族生态观的核心是积极探索自然、了解自然、崇尚与顺应自然,依自然规律求得生存与发展。这种观念一直伴随着他们从古老走向现代,体现在蒙古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蒙古族的生态观源于古老的原始先民“天父、地母”之哲学观,与当时人类“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密不可分。比如人们祭祀敖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于如同对待母亲一样对待大地万物的心理所致。这种极其朴素的对象化的认知和对待自然的行为,就是草原先民最早生态观的发轫,成为后来生态观发展的思想基础。

  基于“天父地母”观,以长生天崇拜为核心内容的蒙古先民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其祭祀活动主要围绕天神(长生天或霍日穆斯塔天)——九十九个天为主要内容进行祭祀。所谓的九十九天神,大都以自然物为对象,是利用原始宗教信仰的权威与力量来崇尚和保护生态的一种特殊方式。年复一年的祭祀活动与仪式、不断被重复和记忆的程序和规矩,对蒙古族群体意识的强化、特别是生态意识的强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不断了解与生态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多地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从而更加坚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创造了包括生态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随动物而行的“敖特尔迁徙”生活生产方式(所谓的四季游牧)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的。

  游牧的选择并非是牧人不得已而为,而是顺应自然生存的一种必然选择。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狩猎、手工业为辅的游牧生活生产经济形态,一直发展到现代社会。

  传统的游牧生态文化告诫人们,人类没有自然是无法生存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按自然规律生存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进入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因此,在当今时代保护草原生态,需要全社会高度认识草原的重要性,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保证草原生态的长治久安,兴旺发达。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阐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现代人保护和建设草原指明了方向。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草原生态这些年来有了明显恢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各族人民的共识,深得人心、深入人心。相信,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祖国北疆绿色屏障将更加壮丽。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