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兴能源  生物

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血流漂杵,这个“杵”究竟是什么东西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10-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民币准备金率

近日有关于人民币准备金率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人民币准备金率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人民币准备金率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人民币准备金率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人民币准备金率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血流漂杵”,其中的“杵”被认为是木棒,但该种解释却是错误的,因为它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木棒,而是一件特殊的兵器。这件兵器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汉语的魅力也十分巨大,以至于出现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血流漂杵”一词,想必是妇孺皆知的成语,它一直被用来形容战争的残酷景象。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看,血流漂杵就是形容战场上士兵死伤严重,流出的鲜血最终汇成了小河,将一根根木棍浮在表面。但此时一个问题突然出现,敌我厮杀的战场上,都是你死我活真刀真枪的较量,在青铜器与铁器交织的血与火中,木棒真的能被当作武器御敌吗?假如木棒不能御敌,那么古人又为何创造出“血流漂杵”一词呢?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谈到这里,我们应该从古代战争兵器说起,以此探究“杵”的真正面目。

如果翻开华夏的历史,其实也能发现它也是一部历久弥新的战争史,也正是因为战争的反复出现,才让战争武器与战法出现了极大的发展。从春秋战国至清朝民国,近两千年的兵戈战争之火从未熄灭,武器装备也在不断革新换代,战争的破坏性也在大增。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兵器便已大肆普及,但与此同时,木制武器仍存在用武之地。古籍《尚书·武成》中曾提到过“血流漂杵”一词,其中所说的“杵”,其实就是商代士兵所使用的殳。

殳是一种坚实而又轻质的木棒,它在周朝时期被列为“车之五兵”之一,是当时军队广泛用于实战的重要兵器。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曾提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意思是说,伯也曾经手持武器殳,为自己的大王在前面开路。

殳并非是古代步兵的专用武器,它们更多的是服务于车兵,战国时期正是流行战车冲杀的年代,因此殳也被加以改进,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的殳,其手柄部位也改为竹木混合质,整体呈八棱柱形或圆柱形。此时的殳长度开始有所变化,《周礼》中提到:“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如果换算过来,它的长度应该超过3米左右,但由于战车面积狭小,如此修长的武器难以大规模施展,因而它也被改为2米左右的短杆,专门靠砍砸与穿刺伤害敌人。

秦始皇兵马俑坑内曾出土过一件殳,它是一种以青铜圆筒套制的无锋刃仪仗器,该文物的出土,也证实了考古专家们的猜想,确定了殳由武器成为仪仗器的事实。究其原因,其实也正是源于殳本身长度太大,导致砍砸与穿刺的威力不强,只能成为战场上的累赘。在此之后,曾侯乙墓中也出土了多件带铭文且用于礼仪的殳,其顶端有锋,且呈三棱矛状,并在锋后装有带尖刺的铜箍,其侧刃上还铸有篆书“曾侯越之用殳”,可见它是曾侯乙生前的专用武器。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带有铭文的“殳”,它真正彻底揭开它我国古老武器殳的形制之谜。

“血流漂杵”一词的含义终于真相大白,它为我们揭示了古人对于文化研究的严谨,同时也让一件埋没千年的武器重新回到我们眼前,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都十分巨大。

参考资料:《浅谈古代武器》张琪宇著 黄州松山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烹肉 http://www.cityruyi.com/lm-4/lm-2/790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人民币准备金率
  • 编辑:王智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