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油气能源  石油

连续三年出货量下跌,为什么蔚来还要做手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4-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虽然再次遭遇行业的下行周期,但蔚来似乎并没有停下扩张脚步的打算。

2022年4月2日,蔚来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目前,关于造手机,公司还处在非常前期的市场研究中,在深入思考蔚来自己造的手机对于用户的价值。会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进行更多探索。”

据36氪报道,原美图手机总裁尹水军已加盟蔚来,主要负责蔚来手机业务。此外,36氪还援引内部人士消息称:“蔚来做手机的规划则早在小米宣布造车之前。”按此推测,早在2021年初,蔚来就已经有了造手机的打算。

事实上,不止蔚来,近来,格力、吉利、腾讯等企业也纷纷入局智能手机行业。然而颇为反常的是,时至2022年初,智能手机行业的红利已经消失殆尽,为什么反而有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逆流而上呢?

手机行早已没有增量流量

虽然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出货量开始回暖,但纵向来看,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持续萎靡是不争的事实。

Canalys调研数据显示,自2017年中国手机的出货量首次出现下跌的情况之后,这一情况已持续四年。2017年-2020年,中国手机的出货量分别下跌了4%、14%、7%以及11%。

事实上,到了2022年初,中国智能手机行业萎缩的问题再一次出现。CINNO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2月,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总销量约为2348万部,同比下跌20.5%,环比下跌24.0%。这其中,除了荣耀因基数较小而出现出货量同比上升外,头部智能手机厂商的出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甚至在这种行业凛冬的背景下,此前靠降价刺激销量的苹果都不能幸免于难。

2022年3月28日,郭明錤对外表示,由于全新一代iPhone SE的需求低于预期,因此,苹果计划在2022年,砍掉全新一代iPhone SE 200万到300万部的订单,占比年度总销量的2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砍单的消息距离iPhone SE三代问世,还不过20天左右的时间。

关于消费者对iPhone的反应冷淡,我们从全球智能手机畅销榜的排名中也可见一斑。

2022年3月,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了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TOP 10排行榜。在该榜单中,除了iPhone 13等少数几款高端手机,其他大部分产品都是老款的中低端产品。比如第二代iPhone SE就发布于2020年4月中,问世两年左右。

既然低价iPhone的日子都不好过,那么其他智能手机厂商也很难更大范围地俘获消费者。

以小米为例,2022年2月,其出货量同比下跌了20.1%。这里有一个背景不能忽视的是,小米12系列的起售价同比降低了7.5%。这昭示了两方面的困局,首先,相较于高端化,小米更希望通过低价保证销量,其次,消费者的换机需求愈发冷淡。

不止蔚来,大佬都爱手机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跨行业入局智能手机行业。

比如,2015年3月,格力发布了自家的智能手机品牌,并于2016年6月推出相关产品。2021年9月28日,吉利官方发布消息称,将正式进军手机领域,相关产品定位于高端智能手机和全球市场。 2022年1月10日,36氪发布消息称,腾讯正计划收购游戏手机公司黑鲨科技。

之所以这些厂商入局智能手机行业,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厂商在传统业务上陷入了困局,需要讲一个新的“故事”。

财报显示,2021年,腾讯营收5601.2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2248.2亿元人民币,预估161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1237.88亿元,同比仅上涨1%。

从资本市场层面来看,自2021年中以549港元/股收盘后,腾讯的股价就应声下跌,至2022年4月13日的收盘价仅为373港元/股,相较于2021年初739港元/股的高点,足足下跌了49.52%。

对腾讯来说,在社交、游戏等核心业务增长陷入停滞的背景下,讲一个新的故事,挽回资本市场的信心,无疑就成了目前的首要目的。很自然的,腾讯就想到了智能手机。

这一方面大概率是因为腾讯的核心业务与智能手机高度绑定,但更重要的,可能也与腾讯看到了苹果、小米等终端厂商通过“生态”创造增量价值有关。

以小米为例,虽然在大众意义上,其是一家智能手机厂商,但是以智能手机为基点,小米却创造了一个惊人的IoT生态。

财报显示,2021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为849.80亿元,同比增长26.1%。截至2021年12月31日,小米AIoT连接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本计算机)数达到4.34亿,同比增长33.6%;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AIoT平台设备的用户数达到880万,同比增长40.4%。

控制中枢的定位,是解锁未来的钥匙

事实上,虽然隶属于不同的行业,但是大部分瞄准智能手机赛道的玩家,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IoT的大势所趋。

Valuates调研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全球IoT市场规模将为319亿美元,2019年至2026年,IoT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64.2%。

由于IoT设备碎片化极为严重,并且每个设备都不一定有显示屏作为控制系统,因此,在反复试错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等终端后,行业最终选择了智能手机。

这主要是因为智能音箱、智能电视固然可以通过屏幕、语音等手段交互,但是却很难做到便携。比如,如果我们想要在户外控制智能汽车等设备,那么智能电视就有心无力。

此外,李斌还解释称:“手机现在是蔚来用户最重要连接车的设备,不造手机相当于家里的钥匙不在自己手中。以蔚来用户为例,50%以上都是用苹果手机,但苹果对汽车行业很封闭,到现在都不开放接口,搞得蔚来很被动。

事实上,不止李斌,吉利李书福也抱有类似的想法。在接受采访时,李书福表示:“未来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依法构建企业护城河已成大趋势,手机可以链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做强生态圈。”

而之所以格力手机屡败屡战,董明珠却依然不放弃该业务,也是出于相同的打算。董明珠曾公开表示:“格力手机一定要做,而且必须做。在未来智能家的时候,如果没有手机来控制它,是不行的。”

简而言之,在未来的大生态场景下,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制造业企业,都需要进行转型,而转型成功的关键与否,很大程度上都与智能手机的份额息息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智能手机行业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已经取得相对市占率优势的手机品牌们,其实也算是“占尽先机”了。

未来只服务于自家产品?

虽然蔚来们在智能手机行业前赴后继,但是正如上文所言,在智能手机行业红利收缩的背景下,这些“新势力”们或许很难上演绝地反击。

以格力为例,第一手机界研究院调研后发现,第一代格力手机的出货量大约只有五六万台。

但是董明珠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咬牙推出了格力手机色界。有媒体爆料称,格力手机色界共生产了30万台,但是最终只卖出了1万台,剩下的全部被迫“内部消化”,也就是员工自己购买。

这很大程度上都因为格力过分关注营销,而忽视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以2019年上市的格力手机三代为例,其在售价3600元的基础上,仅搭载了2016年的骁龙821处理器。对比来看,2019年的热门旗舰手机,小米9不光是手机市场第一批搭载高通骁龙855的旗舰产品,并且起售价也仅为2999元,比性能更差的格力手机三代还低了16.69%。

小米9系列

配置更低,但是售价更高,消费者当然会选择小米——行业数据显示,问世半年后,小米9系列的全球出货量就达到了470万台。

尽管从行业来看,智能汽车厂商们对于智能终端的理解或许会强于以格力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但是在行业窗口期闭合的背景下,智能手机新势力或许也很难在行业有所作为。

事实上,李斌对于2022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也看得很透彻,接受采访时,李斌表示:“我们考虑做手机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给蔚来车主一款车机互联体验最好的手机,而不是从商业成功的角度去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汽车厂商们跨界造车,更大程度的意义,或许仅仅是为了服务于自家汽车用户。

对比,李斌解释称:“手机现在是蔚来用户最重要的连接车的设备,华为被美国打压之前,我们50%用户用iPhone,40%用户用华为;现在iPhone比例进一步上升,别的Android阵容没接住。

苹果现在对汽车行业很封闭,比如蔚来第二代平台的车标配UWB,苹果又不开放接口,搞得我们很被动。从用户利益和体验出发我们也要好好研究手机和以车为中心的智能终端设备。

事实上,目前智能汽车行业一个可见的趋势,就是车企和智能手机厂商进行合作。

比如,2022年3月,荣耀与理想汽车达成合作。理想车主使用搭载 Magic UI 6.0 的荣耀Magic 4系列手机,可实现无感解锁。只需携带手机,拉动车门把手即可自动解锁,踩下制动踏板自动启动,远离车辆自动上锁。

对此,荣耀CEO赵明表示:“我们认为智能手机行业,以及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全场景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荣耀未来也会跟汽车的合作伙伴一起合作,打造更多全场景的体验。”

由此来看,对于智能汽车厂商而言,相较于商业上的成功,智能手机在功能上和汽车的协同作用,似乎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对比动辄数十万的智能汽车来说,搭配一台几千元的智能手机,并不会给车主带来太大的负担。

保健酒代理 http://www.cityruyi.com/lm-4/lm-2/11461.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2018年国内精品视频
  • 编辑:王智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