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节能环保  服务

乱象纷呈,网络助贷暗藏风险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5-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18年下半年以来,助贷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转型的重要方向。多家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发布的2019年一季报显示,助贷业务正加速崛起。

  然而,作为金融市场冉冉升起的“新星”,助贷行业存在收取过高利率、虚假宣传、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暴力催收等问题,而门槛低、风控能力不足或者故意放松信用审核、突破地域限制放贷等乱象也导致金融机构风险大增,行业规范迫在眉睫。

  助贷业务大增

  5月15日,拍拍贷发布了其2019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该平台一季度撮合额达190.80亿元,环比上涨8.3%,净利润达7.031亿元。财报还显示,拍拍贷通过机构资金合作伙伴促成的借款金额占总撮合额的比例,从2018年第四季度的20.4%上升至2019年第一季度的30.9%,占比突破三成并仍在快速增长中。

  助贷业务比例不断上升,反映出引入机构资金、发展助贷业务正成为头部平台新的着力点。这从二三四五网络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季报中也可以看出端倪。该公司4月发布的一季报显示,客户贷款及垫款净额减少额为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92.89%。该公司2019年一季报指出,这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导致由公司自有资金发放的贷款有所减少所致。显然,二三四五也在加速向助贷转型。

  记者了解到,随着P2P“雷潮”的爆发,部分个人投资者陆续离场,引入机构资金成为网贷平台稳定业务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政策方面也鼓励网贷机构转型为助贷机构。监管部门年初发布的《关于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中,针对正常运营机构给出了三个转型方向: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机构可为持牌的资产管理机构导流。没有拿到网络小贷牌照的平台纷纷进入助贷行业。

  市场空间广阔

  事实上,转型为助贷机构既有政策的鼓励与引导因素,也有这一市场空间广阔的因素。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除房贷外消费信贷市场规模达9.8万亿元。其中除房、车、卡外,其他消费信贷规模约5.2万亿元,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在45%左右;互联网消费信贷预计达4.4万亿元,五年复合年均增长率逾350%。

  如果以消费信贷市场规模估算助贷市场规模,那么助贷行业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9.8万亿元,并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而持续增长。

  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信贷理念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助贷行业也将场景扩张至旅游、出行、医美、教育等领域,并通过电商平台、影视平台、社交平台等内部流量转化出大量借款人。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此也有需求。一位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广普惠金融,很多银行都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并下达了很多业务指标。与助贷机构合作,可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客户获取成本,实现精准营销。

  国内资深小微信贷专家嵇少峰认为,受限于小微信贷最后一公里铺设的难度与成本,银行与外部小微信贷机构、金融科技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进行资源互补的助贷合作,对市场与机构来说是一种多赢的选择。

  乱象暗藏风险

  关于助贷,目前尚没有统一定义。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在《关于助贷机构加强业务规范和风险防控的提示》(以下简称 《提示》)中称,助贷业务是指助贷机构通过自有系统或渠道筛选目标客户群,在完成自有风控流程后,将较为优质的客户输送给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经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风控终审后,完成发放贷款的一种业务。也就是说,助贷机构仅仅为金融机构与借款人“牵线”,并不参与发放贷款环节,属于中介业务。

  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和监管措施,门槛也尚未成形,部分现金贷平台、金融科技平台浑水摸鱼,自身风控如同虚设,却率先抢到助贷的跑道上来。这也导致整个行业鱼龙混杂,风险隐患不断积聚。

  例如一些助贷机构为了“冲流量”而放松了信用审核等风控环节;一些助贷机构向银行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并承诺兜底义务;在银行风控缺失的情况下,一些助贷公司甚至恶意骗贷。另一方面,助贷机构为吸引客户,对借款人虚假宣传、收取过高利率,同时也带来个人用户信息泄露、暴力催收等问题。

  互金专栏作家肥皂指出,砍头息、高利率等借贷平台的“原罪”依然体现在助贷行业当中,过桥资金风险、突破地域限制放贷、形成资金池、先行放款等乱象也未能根除。

  根据新浪黑猫投诉平台统计,今年3月,该平台共收到网贷类有效投诉6513件,是2月同类投诉的32倍,涉及近400家商家。投诉内容主要涉及高额砍头息收取、暴力催收、强制购物、个人信息泄露等方面。

  一位助贷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最让他揪心的就是用户投诉,他今年已经因投诉问题被监管部门约谈好几次了。

  《提示》指出,目前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助贷机构合作,推出无场景依托、无指定用

  途、无客户群体限定、无抵押、无发放资质的贷款类业务,这些业务存在过度借贷、重复授信、不当催收、畸高利率,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情况,金融风险较大,带来相当大的社会隐患。

  亟待监管加码

  面对市场乱象,监管部门开始不断规范市场。

  今年1月,浙江银保监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互联网助贷和联合贷款风险防控监管提示的函》,对当地城商行开展“互联网助贷、联合贷款”业务提出更高要求,主要要求包括核心风控环节不得外包、资金不得出省。

  4月,北京市互金协会在《提示》中要求助贷机构在监管范围内开展业务,与持牌金融机构或者类金融机构合作;严守助贷与放贷边界,不利用技术漏洞、业务便利,为放贷资金提供方私下出资放贷,或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放贷。同时,助贷机构若无担保资质,与持牌金融机构或者类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时,不应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不应向借款人收取息费或者变相以服务费形式收取息费。在用户数据保护方面,要求助贷机构践行“科技向善”,不违背技术伦理,不以大数据之名窃取、滥用客户隐私信息,不非法买卖或泄露客户信息。

  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飒认为,“名为助贷,实则放贷”的机构,应当按照《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取缔办法》予以取缔;如有联合借款人造假,欺骗出借人等行为,则可能涉嫌触犯《刑法》第266条规定(刑侦处理)或者第192条规定(经侦处理),合同相对人、被害群众同时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